“厨余垃圾绿色桶,有害垃圾放红桶,旧桶烂铁废塑料,蓝色桶里回收放,其他垃圾黑色桶,干干净净好举措……”在保德实验学校的“姚剧非遗课堂”公开课上,沈建余老师正在给学生们指导姚北滩簧《垃圾分类》的基本唱腔。沈建余是驻点坎墩街道的我市文化特派员、宁波戏剧家协会会员,九游娱乐登录同时也是“慈溪超有戏”2025金黄道地戏曲大赛的推介官之一。
姚北滩簧,如今被称为姚剧,发源于慈溪的高王、新界、坎墩一带。民间有“滩簧,滩簧,滩头之王”的说法。姚北滩簧以其独特的方言演唱形式、幽默诙谐的语言以及丰富的唱腔,成为当地的特色剧种。今年67岁的沈建余回忆道,九游娱乐登录幼年时坎墩的姚滩文化十分繁荣,大操场、天井都是大家表演的场所。在浓厚的戏曲氛围中,他跟着听、跟着练,逐渐爱上了这门艺术。大学毕业参加教育工作,他依然保持着对姚剧的热爱,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填词、谱曲。
“2012年坎墩姚北滩簧文化研究工作室成立后,我便开始全身心投入到姚滩文化的研究中。”沈建余说道,任职于姚北滩簧文化研究工作室后,他也拥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深入研究、创作以及传承这门艺术。十多年来,他从抢救传统节目到编排全新剧目,做好戏曲演员传帮带到常态化开展戏曲演出,不仅充分展现了姚剧独特的艺术魅力,还将新时代内容与传统艺术形式相结合,用传统姚剧唱响新时代故事。
近年来,沈建余和团队相继创作《五水共治》《垃圾分类》《电信诈骗花样多》《电信诈骗害人精》等剧目,将时代主题巧妙融入姚剧中,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实现了文化与社会的和谐共生,为精神文明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除了研究和创作,沈建余还深知姚北滩簧需要被更多人了解和传承。因此,他在培养优秀人才上也是下足了功夫。在过去三年里,沈建余团队培养了姚剧研究会会员10人,戏剧家协会会员6人,开设姚剧艺术培训班11期,并走进保德实验学校、坎东小学等学校,将姚剧特色课程融入青少年教育中。
“我也是坎墩的,从小爱看本地的滩簧,因为它唱的都是市民自己的故事。用方言唱尽家长里短,通俗易懂。”来自坎墩老年大学姚剧班的学员胡红雅告诉记者,她退休后加入了姚剧班,六年的时间,实现了从刚开始的不会唱到现在经常走上舞台的转变。“沈老师不仅唱得好,弹、拉也是一绝,每次上课都是一边教唱一边弹拉。”
新老传承有序,姚剧更添新活力。对于近期火热进行中的“慈溪超有戏”活动,沈建余表示:“希望我的学员可以走上‘慈溪超有戏’舞台,更好地展示我们家乡的戏曲文化,让更多爱好戏曲的年轻人近距离接触姚剧。同时,希望通过‘慈溪超有戏’发掘更多戏曲人才。”